拒马河古称涞水,因与北易水“互摄相通”,因此,也曾叫过易水,《水经注·圣水巨马水》曰:“汉景帝中三年……谓之巨马河,亦曰渠水也”。 意取水流洪大、奔腾如骏马更名为巨马河。有资料显示,公元308年到公元318年,羯族将领石勒率十万大军从太行山北段攻入河北境内,晋朝大将刘琨在这个山河险要之地抗拒入侵兵马,顾此称为拒马河。
但郦道元作《水经注》的年代是在公元500年左右,《水经注》中仍沿用“巨马水”的名称,而且《水经注·圣水巨马水》中提及了刘琨与石勒那段历史:“沟自安次西北,东经常道城、东安次县故城西,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。”所以,笔者认为以“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”作为拒马河的更名缘由,不足为据。
进一步考证,后晋石敬塘于公元936年将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,此后拒马河便成为后晋、后唐、后周乃至北宋与大辽的界河。因拒马河水势凶猛,常拒双方兵马于河之两岸,也有人说,河水挡住了杨六郎的兵马,因此,辽宋时期将巨马河改成拒马河。
拒马源头总面积6平方公里。在这一范围内有7大泉群,其中有三组泉群是形成拒马河的主要源头。为纪念拒马河曾叫过的名字,宋以后人们将三组泉群分别命名为涞水源、易水源和拒马源。三泉的具体位置分别是:拒马源位于县城南旗山(史称涞山)脚下,也称“老龙塘”;涞水源位于泰山宫脚下,也称“涞源”、“北海泉”。因为它是注入渤海流量最大的泉,因此民国时被命名为“北海第一泉”。易水源位于县城南关村,也称南关泉。在三组大泉中最具魅力的当属涞、易两源。
拒马河既不是由雪山融水形成的,也不是由小溪小河汇流形成的,而是由泉群喷涌形成的。所以拒马河是从平地钻出来的河,是突然出现的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