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上班后再不能像逃课一样的去逃工,这种非节假日出游的机会便少的可怜了,也正因为如此,这次出游在一开始便有了更强烈的兴奋,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窃喜。兵分两路分别赶往目的地——十五渡,第二路人马由于李璐同学的姗姗五分钟而来迟一小时,呵呵,第一个插曲。
简单的午饭后前往东湖港。进景区伊始,是座悬索桥,晃晃悠悠,有点举步维艰的意思。想来当年红军过大渡河的时候,怎么可能从几根铁索上爬过去,本人有点怀疑。在第一个小摊上,李响小朋友把自己拌成了鲁智深,杨哲和田博给自己置办了点家当——西部牛仔帽,李璐说很像大毒枭,哈。
接着前行,有水从路中间人工凿的鹅卵石道上流下来,在强烈的日晒下,水是温的,不过总算有水相伴前行,也算不错。再往前走,发现了这股水的出处,踩着碎石爬上去,是一个小瀑布,它藏在树和山石后面,没有名字,这样最好。在这里掀起了拍照的第一个小高峰。
山路上好长时间都见不到其他游人,我们可以在任意一个地方休息纳凉,想走就走,想停就停。山路修得很到位,走得也就很顺利,至于说沿途路过了哪些景点,现在基本回忆不起来了,只记得三叠瀑。喜欢站在瀑布下面抬头看水从天而降,在与岩壁的击打和自身的碰撞后,部分水流被碎裂成四溅的水珠,落在身上,接在手中,凉凉的,炎热在此处被打得落花流水。再小的,变成了水雾,水气,在山间升腾,晕染成流动的水墨画,对这幅画而言,水是作画者,也是被画者;是作画的墨,也是呈画的纸。
再往上走,终于找到了水的源头。一股水从山洞中流出,水流先在一根竹竿上回旋击荡成S型,像舞动的长丝带,再汇聚成一个小潭,清澈见底,满了便顺着山势流下去。此处不多费笔墨,想观赏者可以参见照片。不过动态的风景很难在静态中得到完整的体现,这是“段时间”和“点时间”的区别,更要命的是作者我水平欠佳,照片也不清楚,将就着看啦。
由于一路走一路休息,到了山顶后,并没有气喘吁吁的效果。放眼看群山环绕,这里的山因其特殊的地貌而迥异于北方其它山系。有的圆润,有的直耸入云,有的层层叠叠步步升高。是经年累月岁月雕刻的结果,又由于植被的覆盖,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调节,粗犷的更粗犷了,柔和的更柔和了。(像废话J)
下山的路就没什么可说的了,划竹排也不多言。晚上的烤全羊还是值得来点笔墨的,在饥饿中等待了3个小时后,面对端上来的色泽味道皆诱人的美食,那种急切是能想象的出来的。说饿虎扑食不知道过分不过分。但马上饿虎就发现美食块头较大,无处下口!关键时刻,李璐使出了“庖丁解牛”的绝活,三下五除二就给分解了(当然不只三下五下,我估计怎么也得几十下吧)。化整为零后,自然就好对付了,大家伙也就不拘着了,开始喽!
第二天的活动相对简单,先坐车去十渡骑马,然后坐917返程。